淺談上肢機器輔助療法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復健治療也逐步與科技設備結合,如機器輔助療法、虛擬實境、遠距復健等。其中,機器輔助療法為現代復健療法中具備療效驗證與臨床效益之治療方式 (Norouzi-Gheidari, Archambault, & Fung, 2012)。 什麼患者適用機器輔助療法 適用族群:患有上肢動作控制與精細動作障礙(如腦中風、脊髓損傷、創傷 性腦傷等患者)、銀髮族欲改善肢體活動及強化肌耐力之個案皆適合使用。 暫不適用族群:若您有生命現象不穩定或配合度不佳、上肢開放性外傷或關節疼痛、上肢肌肉張力過強或嚴重自發性運動(如肌躍型抽蓄等)等症狀,則機器輔助療法則暫時非您的第一線首選方案。 機器輔助療法的優勢與潛在風險 依據神經可塑性與動作復健理論,治療強度/重複性/精確性較高、目標導向訓練、多元性回饋(如互動介面之視覺與聽覺回饋、精確之動作軌跡/數據回饋與分析、結合其他醫療設備如肌電圖訊號等)、多元之互動遊戲,讓個案能積極投入並參與治療是機器輔助療法之最大優勢。 然而,許多個案皆擔心機器輔助療法提供大量的動作練習是否會造成肌肉骨骼之痠痛與不適。但請放心,目前醫療院所所使用之機器輔助療法設備皆通過衛生福利部醫療器材檢驗,且目前研究相關佐證文獻與醫療院所在使用上皆少有不良事件之通報與反應(但較高強度的訓練對於部分體耐力偏弱的患者仍會感到較為疲憊),若您還是有所疑慮,可洽詢您身邊的職能治療師做更進一步的諮詢。 機器輔助療法的類型與選擇 機器輔助療法設備類型多元,其中下列三項分類方法最常見,提供給大家 參考。 第一、此設備為單側或雙側訓練,如InMotion 2.0即為單側訓練機型(圖一)、Bi-Manu-Track即為雙側訓練機型(圖二)。 第二、此設備訓練之位置:通常一種設備僅針對一至兩處部位或動作做訓練,常見的有肩膀(抬舉)、手肘(彎曲/伸直/旋前/旋後)、手腕(彎曲/伸直)、手指(對掌/彎曲/伸直)等四處,如Smart board機型主要訓練個案肩膀與手肘之動作(圖三)、InMotion 3.0機型主要訓練個案手肘與手腕之動作(圖四)、Hand of Hope機型主要訓練個案手指之動作(圖五)。 第三、此設備訓練之模式:常見的有被動(全部由機器協助帶動)、主動-協助(個案先完成部分,無法完成處由機器協助)、主動(全部由個案自行完成)、阻力性訓練等四種模式,個案可依據現有能力與職能治療師討論何種模式目前最符合您的需求。 機器輔助療法真的有效嗎? 由於機器輔助療法設備之多樣性高且目前無文獻指出最佳之訓練強度,但較常見之療程為每週五次、每次60分鐘、共15-20次;或每周二至三次、每次60分鐘、共15-20次之訓練強度。 療效的部分,目前文獻指出能有效提升動作功能,特別是中度動作損傷的個案,但對於日常生活功能的提升仍有限,建議搭配職能治療之功能性訓練與回家復能活動之給予,將機器輔助療法習得之動作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中 (Bertani et al., 2017; Hsieh, et al., 2012)。此外,以Hand of Hope機型為例,能降低個案之肌肉張力且個案患側之使用量與品質有所提升 (Ho, et al., 2011; Hu, et al., 2013);在三至六個月的追蹤測驗中,治療的效益仍可部分維持 (Susanto, Tong, Ockenfeld, & Ho, 2015)。 機器輔助療法具備個案適用性廣、治療強度/重複性/精確性較高、目標導向訓練、多元性回饋、趣味之互動遊戲等特點。實證也逐步證實其在臨床應用上之效益性,期待未來機器輔助療法能精進復健治療技術與提供復健個案更有效、創新的醫療選擇。

備註:

佛教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陳柏廷 職能治療師

燒燙傷職能治療

燒燙傷後可能遇到的問題? 肢體水腫:持續水腫可能導致關節的可動性受到影響。 關節活動度受限:因疤痕攣縮使肢體活動度受到限制(疤痕內的纖維母細胞具有收縮的特性,會使疤痕緊縮)。 皮膚感覺異常:常見有麻、癢、抽痛、過度敏感或敏感度低下。 全身肌力、肌耐力及體能下降:長期臥床及過度代謝導致肌肉流失。 日常生活功能受限:生活中依賴他人照顧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 其他伴隨損傷:包含肌腱斷裂、骨折、周邊或中樞神經損傷、截肢等。 職能治療師能夠提供什麼協助? 疤痕的預防、減緩或改善: 擺位協助:讓肢體擺放在功能性的位置,適當的擺位有助於減緩傷後水腫的情形,必要時會製作貼合肢體形狀的外部支架(副木)協助固定。 衛教提供:疤痕照護方式(如:按摩、止癢、保養)、疤痕發展歷程及壓力治療等。 復健教導及建議:包含疤痕按摩、關節伸展、肌力、肌耐力及心肺功能、減敏感等訓練。 生活自理訓練:提供執行方式調整建議或生活輔具,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輔具製作: 復健輔具:靜態擺位副木維持活動度;動態牽拉副木增加活動度。 生活輔具:加長型或加粗握把的餐具、牙刷及洗澡輔具等,改善活動度受限的日常生活困難。 如何獲得燒燙傷職能治療服務? 醫院:經由整形外科或復健科轉介。 診所:可前往復健科、骨科或職能治療所獲得職能治療服務。 陽光基金會:由社工轉介或自行致電預約,提供的服務包含燒傷復健、壓力治療、生活訓練及輔具製作等。

備註: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林靜嫄 職能治療師

腦傷中風與職能治療

一般大眾聽到治療或復健這個詞,第一想法可能會是跌打損傷後到院所進行拉腰、熱敷等治療,幫助降低疼痛與修復組織;或是如上健身房一樣從事運動訓練,將力量與動作能力做提升。但這樣的認知卻與腦傷後復健或職能治療有相當大的差異。 首先,大腦中樞神經的修復與一般肌肉軟組織的修復和訓練,有根本上的不同。現今醫學尚未有完全讓中樞神經再生或復原的方法,也因此近代腦傷後治療強調的是功能上的恢復,而非動作能力上的復原,也就是強調讓受傷肢體盡可能參與日常生活所需任務,即便動作能力無法像病前一樣靈活。 其次,大方向看似簡潔容易,實際治療起來卻是步履維艱。因為大腦在童年期過後就已經進行相當程度的分化與刪減,受傷凋亡後並沒有辦法馬上供給或徵招可用的腦細胞來協助。也就是說受傷後的大腦訓練比較像是讓一個沒學過音樂且天賦在水平之下的人學習小提琴,即便有高強度的練習與一流的師資,其過程與結果都是佈滿荊棘的(因為受訓練的腦細胞並非原本負責此功能)。而非像是原本天賦極高的小提琴家,即便十年不碰音樂,簡單複習後也能保有相當的程度。 所以腦傷後職能治療重點在於: 1. 了解個案生病後不同的生活與環境需求。 2. 針對需求進行各式誘發及基本能力的指導與訓練(例如利用任務導向治療、侷限誘發療法、鏡像治療、機器人治療等)。 3. 針對個案生活實際所遇之困難進行活動及環境調整(例如復能訓練、環境改造、輔具使用訓練等)。 4. 幫助個案持續「做中學、學中做」,維持生活參與(追蹤與諮詢)。 以上並無一定優先順序,可同步進行,隨時調整。 總之,腦傷中風後治療的歷程絕非東西壞了就修好這麼簡單,我們可以試想用腳來抽衛生紙進行擤鼻涕的動作是多麼的困難,且需要經過多少次的練習,才能勉強完成,徵招其他腦細胞做訓練就是如此艱辛。

備註:

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 陳哲國 職能治療師

副木簡介

副木(splint)是用來固定、限制或支撐我們身體任何一個部份的矯正裝具;也可以用來活動、擺位及保護我們的關節或身體的某一部分。臨床上個案持醫師處方或醫囑來到職能治療室,職能治療師會先評估個案的功能及需求,依其特定目標及狀況來設計、製作合適的副木,並教導個案及主要照顧者如何使用及保養副木,必要時提供相關的訓練。

備註: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 黃文治 職能治療師

手部職能治療

在生活中幾乎都需要手的協助來完成日常活動,如吃飯、刷牙、穿衣、洗澡、工作及休閒等。一但受傷將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手部外傷指的是位於腕部、掌部及指部的傷害(包含拉傷、壓碎傷、穿刺傷、切割傷及燒傷等)。這些可能造成皮肉傷、骨折、肌腱斷裂、神經受損、截肢或變形等不同情形的傷害。經手術修補原先受傷的組織後可能需要用石膏或副木固定受傷位置以保護患處。而術後若是過早的活動剛修補的組織,可能使組織因受外力拉扯而再次受損,過長時間的固定則可能造成日後軟組織沾黏、關節攣縮或變形等影響,因此職能治療在術後是重要及必要的,正確及恰當的能治療可促進手部功能的回復,早日返回日常生活及職場。但因各種 損傷所造成的組織受損程度、術式及個人等狀況不同,所以使復健治療計劃及活動有所差異,因此較完整的復健計劃仍需在專業的職能治療師評估下訂定治療計畫及介入。例如:骨折治療原則一~六週 (視部位及受傷程度不同 需要的時間有差異,可詢問醫師)此時期需給予足夠的保護,使用石膏或副木適當固定的擺位,給予組織足夠的修復時間,以降低日後的組織沾黏及水腫的情形,未受傷的部位可維持正常的被動及主動的關節活動,如有水腫可抬高患肢來減少水腫的情形。七~十二週 骨頭癒合後(查閱 X 光檢查)可移除固定的石膏或副木,逐漸做較積極的主動、被動的關節運動,使回復功能性的關節角度,並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肌力及手部精細功能的訓練。

備註: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梁文隆 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