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復健治療也逐步與科技設備結合,如機器輔助療法、虛擬實境、遠距復健等。其中,機器輔助療法為現代復健療法中具備療效驗證與臨床效益之治療方式 (Norouzi-Gheidari, Archambault, & Fung, 2012)。 什麼患者適用機器輔助療法 適用族群:患有上肢動作控制與精細動作障礙(如腦中風、脊髓損傷、創傷 性腦傷等患者)、銀髮族欲改善肢體活動及強化肌耐力之個案皆適合使用。 暫不適用族群:若您有生命現象不穩定或配合度不佳、上肢開放性外傷或關節疼痛、上肢肌肉張力過強或嚴重自發性運動(如肌躍型抽蓄等)等症狀,則機器輔助療法則暫時非您的第一線首選方案。 機器輔助療法的優勢與潛在風險 依據神經可塑性與動作復健理論,治療強度/重複性/精確性較高、目標導向訓練、多元性回饋(如互動介面之視覺與聽覺回饋、精確之動作軌跡/數據回饋與分析、結合其他醫療設備如肌電圖訊號等)、多元之互動遊戲,讓個案能積極投入並參與治療是機器輔助療法之最大優勢。 然而,許多個案皆擔心機器輔助療法提供大量的動作練習是否會造成肌肉骨骼之痠痛與不適。但請放心,目前醫療院所所使用之機器輔助療法設備皆通過衛生福利部醫療器材檢驗,且目前研究相關佐證文獻與醫療院所在使用上皆少有不良事件之通報與反應(但較高強度的訓練對於部分體耐力偏弱的患者仍會感到較為疲憊),若您還是有所疑慮,可洽詢您身邊的職能治療師做更進一步的諮詢。 機器輔助療法的類型與選擇 機器輔助療法設備類型多元,其中下列三項分類方法最常見,提供給大家 參考。 第一、此設備為單側或雙側訓練,如InMotion 2.0即為單側訓練機型(圖一)、Bi-Manu-Track即為雙側訓練機型(圖二)。 第二、此設備訓練之位置:通常一種設備僅針對一至兩處部位或動作做訓練,常見的有肩膀(抬舉)、手肘(彎曲/伸直/旋前/旋後)、手腕(彎曲/伸直)、手指(對掌/彎曲/伸直)等四處,如Smart board機型主要訓練個案肩膀與手肘之動作(圖三)、InMotion 3.0機型主要訓練個案手肘與手腕之動作(圖四)、Hand of Hope機型主要訓練個案手指之動作(圖五)。 第三、此設備訓練之模式:常見的有被動(全部由機器協助帶動)、主動-協助(個案先完成部分,無法完成處由機器協助)、主動(全部由個案自行完成)、阻力性訓練等四種模式,個案可依據現有能力與職能治療師討論何種模式目前最符合您的需求。 機器輔助療法真的有效嗎? 由於機器輔助療法設備之多樣性高且目前無文獻指出最佳之訓練強度,但較常見之療程為每週五次、每次60分鐘、共15-20次;或每周二至三次、每次60分鐘、共15-20次之訓練強度。 療效的部分,目前文獻指出能有效提升動作功能,特別是中度動作損傷的個案,但對於日常生活功能的提升仍有限,建議搭配職能治療之功能性訓練與回家復能活動之給予,將機器輔助療法習得之動作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中 (Bertani et al., 2017; Hsieh, et al., 2012)。此外,以Hand of Hope機型為例,能降低個案之肌肉張力且個案患側之使用量與品質有所提升 (Ho, et al., 2011; Hu, et al., 2013);在三至六個月的追蹤測驗中,治療的效益仍可部分維持 (Susanto, Tong, Ockenfeld, & Ho, 2015)。 機器輔助療法具備個案適用性廣、治療強度/重複性/精確性較高、目標導向訓練、多元性回饋、趣味之互動遊戲等特點。實證也逐步證實其在臨床應用上之效益性,期待未來機器輔助療法能精進復健治療技術與提供復健個案更有效、創新的醫療選擇。
備註:
佛教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陳柏廷 職能治療師